华侨大学举办“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思考”理论研讨会
近日,由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侨大学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研究基地”)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思考”理论研讨会在线举行。
线上研讨会现场
研究基地主任、华侨大学党委书记徐西鹏,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陈祥健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华侨大学副校长王丽霞主持会议。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的15名专家作主旨发言,我校部分师生代表近60人参加研讨会。
徐西鹏致辞称,福建省委将华侨大学确定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研究基地,充分体现了对学校的关心与重视。研究基地自获批以来,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与学习宣传工作。今后,学校将按照省研究中心的部署要求,不断提高研究基地建设水平。
陈祥健表示,作为省研究中心首批10个研究基地之一,华侨大学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优势。他希望华侨大学继续加强同与会专家的交流联系,共同提升省研究中心的整体研究水平。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自己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王立胜从中国近现代以来四个历史阶段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切入,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景源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所坚持的“人民至上”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韩庆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是“主主平等普惠”,其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四个方面,将实践经验拓展为理论建构与话语体系,将话语依赖拓展为话语自主。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丰子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意义,其相对人类原有文明而言,丰富了新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改造,引导了新的走向,创造了新的形式,拓展了新的发展道路,重塑了新的发展方式。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庞元正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破题关键,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基础与根本保障。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韩震认为,教育、科技与人才培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议进一步加强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与深化教育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院教授郝立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应在社会发展中把握人的发展,在总体现代化中把握人的现代化。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董振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蕴含着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新文明形态。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海青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非常鲜明的政党领导、使命驱动的特征。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杨信礼表示,在现代化的总体性历史进程中,人是终极目的与核心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邹广文强调,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与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前提保障,改革开放是动力之源,市场经济是必由之路,人民主体是价值指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单继刚从观念现代化的角度谈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他认为科学、民主、公平、正义等现代观念的培育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社会心理支持。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明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三维结构的集合性概念,社会主义是其基础与本质,现代化是其基本内涵与主体构成,中国特色是其突出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丹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增殖逻辑的关系,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驾驭资本、利用资本为人民创造价值、创造福祉的现代化。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浩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分别从社会、发展、文化、生态、外交等方面进行了凝练,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鲜明中国特色贯通在一起,开辟了现代文明的新道路。
据悉,研究基地自今年5月揭牌以来,先后承担了省研究中心委托的多个重大项目,积极参与省研究中心举办的系列学术活动。今后,研究基地将进一步凸显自身研究特色,打造自身研究品牌,致力于为学习贯彻、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更大贡献。
往期回顾
作者:林齐 郭美卿
单位:社会科学研究处
编辑:冯薇霖
责任编辑:蔡君韬 李孟婷
审校:刘沛
监制:吴江辉